美国至今想不通:一个没留过学的中国人,凭什么造出于敏构型?

分类: 365bet娱乐开户 时间: 2025-10-09 22:30:01 作者: admin

这份让彭桓武如此赞赏的报告,出自 27 岁的于敏之手,彼时他刚调入研究所两年,却已用 3 年时间啃完了费米的《原子核物理》,将轻核能级、裂变链反应等复杂理论,转化为满纸清晰的推演公式。

没人知道,这位后来的 “氢弹之父”,从未踏出过国门一步。1951 年于敏加入近代物理所时,国内核物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,能找到的资料只有少量外文期刊译本。

为了弄清欧美科学家的研究路径,他把每一篇外文论文拆开,用中文标注原理,用公式推导逻辑,再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,最后汇集成满桌的笔记。

这种 “拆分 — 重构” 的学习方式,让他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,摸清了核物理的核心规律。

1956 年,30 岁的于敏接任理论组组长,研究方向从核裂变转向原子核壳层结构。当时梅耶和简森提出的壳层理论已在国际上引起关注,但国内缺乏相关实验数据。

于敏花了整整一年,把仅有的几篇实验报告翻来覆去研究,对比理论与数据的偏差,最终推导出一套新的能级排列模型,这个模型后来被纳入国内核物理教材,成为研究壳层结构的重要参考。

1961 年冬天,钱三强找到于敏,把氢弹理论预研的任务悄悄交到他手上。彼时全球只有美、苏、英三国掌握氢弹技术,核心环节被绝对封锁,连一张基础构型图都找不到。

于敏没有犹豫,只是回家跟妻子孙玉芹说 “要去做一项重要工作”,从此便从家人的生活中 “消失”,。

他搬进了保密研究所,连通信地址都不能告诉家人,母亲直到去世,都不知道儿子究竟在做什么;孙玉芹后来回忆,“老于连我们家的具体住址,都不肯写在信里”。

更艰难的是计算条件。当时国内大型计算机还在研制中,就算排队等待,也要 15 天后才能轮到 2 小时 “机时”,多数时候,于敏只能用计算尺逐项核算中子截面、能级跃迁等参数。

他的办公桌上,永远堆着写满公式的稿纸,有时一个参数算错,就要推翻前面几十页的推导,从头再来。

可他从没有抱怨过,只是每天埋在纸堆里,像打磨一件艺术品般,一点点完善着氢弹的理论模型。

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时,于敏已经搭建出完整的氢弹热核构型框架,中国科学院后来在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:“于敏为中国氢弹构型的最主要发明者。”

从 “百日会战” 到高原风雪:用坚持拼出的真理

1965 年 9 月,上海某核武理论基地里,一场名为 “百日会战” 的攻坚正式启动。

于敏带领团队的目标很明确:梳理出一套完整的 “多级点火氢弹热核反应构型理论”。可最初的几十天里,研究却陷入了停滞,没有现成模型参考,模拟结果反复出错,小组组长换了几任,依旧找不到突破口。

转机出现在第 47 天。于敏在整理一组中子快慢调制数据时,突然发现能量转移模式可能存在 “递进耦合结构”。

这个此前没人注意到的细节,或许就是解开构型难题的关键。他连夜把几十页未完成的方程重新推导,天亮时,一份 “耦合转移设想” 草案放在了团队成员面前。

接下来的 7 天,整个小组围绕这份草案展开核对。他们用计算尺反复验证,用有限的计算机时模拟反应过程,最终确认:这套构型能在起爆、压缩、热输运三个阶段保持稳定性,完全可以作为氢弹结构设计的基础方案。

这是全球首次在未借鉴美苏技术的情况下,自主构建出的热核构型方案,其核心思路,用非同轴多点压缩代替传统单点激发,与美苏的氢弹模型截然不同,却能达到同样的爆炸效果。

美国后来在情报报告中写道:“该构型与我们现有模型存在差异,但最终结果一致,无法判断其技术来源。”

构型方案确定后,于敏又马不停蹄赶往青海西北的试验基地。这里冬季气温低至零下 30 度,常年刮着七级以上的大风,科研人员住的是土坯房,吃的是掺着沙子的馒头,喝的是带着苦味的碱水。

于敏的高原反应格外严重,走百米路就要歇四次,夜里常常因呼吸困难无法入睡,可他每天依旧准时出现在实验室,盯着图纸上的聚变路径,一算就是几小时。

一次,为了确定中子激发概率曲线,他对着一个点位图看了整整三个小时,直到把所有参数核对无误才肯离开。

1967 年 6 月 17 日,当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,于敏站在试验场的风雪里,只是平静地记录下数据。

没人知道,为了这一天,他隐姓埋名 6 年,用坏了几十把计算尺,写下的稿纸能堆满一间屋子。而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,只用了 2 年 8 个月,这个速度,美国用了 7 年,苏联用了 4 年。

直到 1988 年,于敏的身份才首次公开,国家发布说明称其为 “两弹理论突破的核心人物”。在此之前,他的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奖章、论文或证书上。

晚年接受采访时,于敏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我这一生没出过国,没用过情报,我用计算尺算出来的是真理。”

美国至今想不通的答案,其实就藏在这句话里,于敏没有留学经历,却有着超越常人的专注与坚韧;没有外援支持,却靠着自主钻研走出了一条新路。

他用计算尺丈量的,不仅是物理参数,更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底气;他推导的构型,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,更是一代科研人 “以身许国” 的信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